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

第十籤 蘇秦不第


第十籖    中平  占驗古人:蘇秦不第

〔籖文〕

    一輪月鏡掛空中,偶被浮雲障疊重。

玉匣何時光氣吐,誰人借我一狂風?

〔占驗古人〕

蘇秦是戰國時候的洛陽人。戰國是一個動盪的年代,周朝的天子已經無法管控諸侯。諸侯以大欺小,弱肉強食,小國紛紛滅亡。據史書記載,春秋初年有一百七十多個國家,到了戰國初年,只剩下二十多國而已。戰國中期只剩七國,史稱「戰國七雄」。這七雄是: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。

蘇秦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環境下長大的。當時各國諸侯為了吞併其他國家(起碼也要自保),積極延攬人才。相傳蘇秦從齊國的鬼谷子學道,學成後便回到秦國去遊說秦君,向秦君建議消滅六國的方法。秦國是一個新興大國,秦君又充滿野心,應該機會很大才對。但沒想到,當時秦君不想任用他,他只好失意回鄉。他回鄉後遭受到父母妻子的冷眼。「蘇秦不第」就是講這個故事。「不第」本意是考試落榜。戰國時代還沒有考試制度,只要國君欣賞你,便可做官,甚至可以做大官,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。當時夢想家很多,想要一朝發達的讀書人比比皆是,憑學識遊說諸侯,博取任用。史稱這類人物為「縱橫家」,蘇秦就是縱橫家的傑出人物之一。他遊說秦君不成,轉而遊說其他六國,獲得信任,六國國君都封他為相,顯赫一時。

〔舊解〕

戰國時代蘇秦,屢試不第,仍然不屈不撓,卒為六國之宰相,有如月鏡掛天中,偶被浮雲重重遮蓋。此暫時輕輕遭劫之象,要人借我以風吹散浮雲,而現下未知何人可借,是未得貴人扶助也。求得此籖者,當隱忍待時,不可妄動。防避小人口舌,不久即有貴人相扶,消此小劫也。此乃吉中微有凶之籖。

〔新解〕

    舊解望文生義,完全文不對題。

    前面已說,戰國時代尚無考試制度,蘇秦沒有參加甚麼國家考試,所以沒有「不第」。他遊說秦君,不被接納,視為一項「考試」也未嘗不可,但只有一次,所以也沒有「屢試」。屢表示多次。籖文中的「玉匣」,比喻蘇秦懷才不遇,如寶玉被藏在匣中。所以才有下一句「誰人借我一狂風」的牢騷語。誰人借他「狂風」一掃陰霾?歷史的答案是:沒有貴人幫他。蘇秦的發跡,不是得到貴人的襄助,而是自己的努力。他失意回鄉之後,妻子不再為他織布做衣服,大嫂也不幫他煮飯燒菜,甚至連父母也不跟他講話了。簡直是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!在羞恥之餘,他發憤圖強,閉門讀書,三年之後,再重出江湖。他這次不去秦國了。秦君不任用他,害他回來受辱,他要報仇。他原先向秦君的獻策是逐個擊破,吞併諸侯;這次出山,改變策略,遊說六國,聯合抗秦。這一招奏效。六國為了自保,都接納了他的建議,於是蘇秦在短時間內,搖身一變,成為六國的聯軍統帥,配戴六國「相印」。粵劇每次開臺第一幕必演的「六國大封相」,就是講蘇秦拜相,接受六國相印的光榮故事。

    這枝籖宜為下籖,即遇事不順,遭到挫折,心灰意冷。但籖不為下,而為「中平」,即暗示「柳暗花明」,可以平穩度過,更可以「又一村」的。但這個轉折,端視乎得籖人的個人意志。如果意志堅定,會越挫越勇,則凶變為吉;反之,意興闌珊,從此一蹶不振,即為下籖了。挫折是一時的,不可能是永遠。這枝籤凶中藏吉,而非「吉中微有凶」。危機即是轉機,才是籤意;但是,先平穩度過再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